close


  王安康在河邊發現的“硅化木” 本報記者 賈凡 攝
  本報渭南訊(記者賈凡)近日,白水縣一樹雕愛好者,將三年前在河邊撿到的一塊石頭,翻出來再次研究時,越來越覺得這塊石頭很特別。經當地收藏協會初步鑒定,認為這塊石頭約形成於1億多年前,是一塊“樹化石”,學名叫“硅化木”。
  石頭表層可以看到樹木紋理
  12月25日,在白水縣馮雷鎮南乾村村民王安康家中,記者見到院中豎立著一塊類似樹幹,呈黑褐色的石頭,石頭表層可清晰地看到類似樹木的紋理,細看之下紋理上還佈滿了“蟲孔”和“樹皮”裂開的痕跡,石頭背面還有類似樹洞的凹陷。用手觸摸時,明顯可以感覺到其硬度比平常石頭堅硬。
  經測量,該石頭高約137釐米、寬約80釐米、最厚處約57釐米。
  王安康介紹,他平時愛好雕刻,沒事的時候就會去村子附近的山上、河邊撿拾樹根。2010年5月份左右,他在村子附近的河邊尋找樹根,當走到河邊時,看到了一塊類似樹幹的東西在河邊放著。
  “上前看過後才知道是塊石頭,因曾經學習過一點關於化石的知識,就仔細觀察,感覺和化石挺像的。”王安康說,隨後他回到家中在網上查閱資料,先後五次來到河邊進行對比。“最後一次決定把它搬回家仔細研究。”王安康稱,他專門找了10個年輕人,開著一輛農用車才將石頭搬回家。
  在氧化硅作用下形成石頭樹
  對這塊撿回來的“化石”,附近村民也趕到王家看稀奇。有村民表示,是不是化石一般人很難判斷,但就從外觀形狀來看,像是一塊木頭樁。
  25日,白水縣收藏協會副會長樊樹勛表示,經過初步觀察,這塊石頭嚴格來說叫做“硅化木”,也叫“樹化石”、“石頭樹”,是樹木埋在地下,經過長期的積壓,在氧化硅溶液的作用下,逐步形成石頭樹。
  “這塊硅化木約有1億多年的時間了。”樊樹勛說,這塊沒有經過玉化的硅化木並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,但對研究渭北地區的氣候、地質、植被等變化有一定的實物研究價值。“外形具有樹木的特征,但卻沒有樹的生物性特點。”
  據樊樹勛介紹,在白水縣西固鎮東固村、雷牙鎮腰家河村等地也曾發現過類似的樹化石。
  (原標題:白水發現億年“樹化石”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epgdjjhwjj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